如何說再見? 克服幼兒分離焦慮

親子專欄

今年開課日,家長要苦惱的,是電子用具的安排、是網上課堂的時間、是應用軟件的操作。不過,當疫症減退後,實體課開始,我們就要重新面對平日經常令人擔心的分離焦慮。大家先要認識什麽是分離焦慮,才能好好處理這問題。由於小朋友還不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情緒,因此家長有機會誤解小朋友的反應,或會認爲只要小朋友「大喊」,就代表他們有分離焦慮。又或會認爲孩子一定離不開我們,但其實與父母建立出安全依附的孩子,看到父母離開而把他放在陌生環境,大哭是理所當然的結果。要真正讓孩子正面面對分離焦慮,我們可以分別從家長、孩子及環境三個角度考慮及著手。

家長:說到做到 從不偷走

要消除孩子對分離的焦慮,第一步是家長要做到言而有信,盡可能給孩子正面鼓勵,並要對孩子充滿信心。我們平日可以先透過與孩子短暫的分離練習,提早讓他們適應身邊沒有媽媽在的環境。例如:當爸爸在家時,跟孩子約定自己會到超市買東西,10分鐘後就會回來。透過多次的嘗試,並每次說到做到的經驗,讓他們明白媽媽只是短暫離開視線,說過會回來,就一定會回來,從而減低孩子對於未知情況的恐懼。值得一提的是,偷偷離去,絕不是有效解決分離焦慮的方法。逃離有違孩子與我們間的信任,反而破壞安全依附。

同時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語表達,若不自覺暗示孩子,他在面對分離時,一定會「哭得死去活來」,那孩子又哪有成功的理由呢?與他們分離時,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什麽時候會回來,他們得知父母會回來,加上過往的良好經驗,只要多給一點時間及空間,情緒就能平伏。

孩子一般都不擅長透過言語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,平日多透過繪本故事、布偶玩具等方式與孩子預演分離時的情況,談談分離時的感受,都是有效又正面的方法。既可與孩子建立親子溝通,又能正確認識情緒。

孩子:專屬回憶 短暫又美好的分離

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立的個體,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氣質對面對分離十分重要。先不要比較,認為較內向的孩子,就一定會較容易出現焦慮,這取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,包括他們過往的經驗及與父母的安全依附程度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親子小遊戲,幫助孩子重塑「分離」的良好經歷。如Peek-a-Boo和捉迷藏等,都能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消失,並不是永遠的,只是暫時性。看不見媽媽,並不代表媽媽不存在。

家長更可讓孩子㩦帶和我們一起所擁有的專屬回憶小道具回校,例如是一家人的合照、曾經和媽媽一起製作的小道具或公仔等,這些小物都可以讓孩子在陌生環境下,感受到父母仍然是陪伴着他們,並且大作用的實質安慰。

環境:預演溝通 聲音導航

為孩子選擇學校時,先詳細了解學校的教學模式,著眼孩子在學校的經歷,透過與老師溝通,觀察學校會否細心了解孩子的感受,如何安撫他們不安的情緒。請細心留意學校有否重視及尊重小朋友不同的個性,好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長處,這是為孩子挑選學校需要考慮的條件。

盡量提前讓孩子有所準備,先讓他體驗學習的環境,包括帶他參觀學校,讓他們早一步熟悉校園,參觀時,用聲音與孩子預演一次上學經驗,讓他們更為放心。較少社交機會的孩子,也可以讓他們嘗試參加有質素的學前班或遊戲小組,熟習上課的模式,從而減少正式入學時的分離焦慮,更能有新學年自由探索。

希望大家也能為孩子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學校,並引導他們以愉快的心情,適應新的學習環境。

作者

多元學習坊 Diverse Learning Club (DLC),是一個幫助孩子多元發展的學習中心。幼兒是確立終身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,需要多方面的發展及學習機會。我們透過多元學習,開發孩子的潛能,並透過不同服務,包括學術發展、自信及情商培訓,以及國際教育等,培育兒童的求知精神,使他們樂於學習及探索,有健康的自我概念、信心及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。

吳凱霖 Bonnie

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、幼兒教育專家,親職專欄作家。主修國際關係,成為母親後鑽研兒童與家庭教育。開設《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》與家長分享各地育兒經驗,著作有《跟孩子說ok! — 釋放孩子的99種可能》及《口罩下的微笑》,並於不同報章及親子平台撰寫育兒專欄。

更新日期:2020/09/10